Zheng Yu Yang's profile

Taipei Metro Brand & Map Re-design 2020

“臺北捷運”對我來說

2002年,我六歲,跟著家人搬到臺北居住。陌生的我看著一個大樓林立的大都市,偌大的水泥橋直直貫穿一條大路,四節藍白色的列車呼嘯而過,小小的腦袋瓜第一次見到這種東西,心裡第一個念頭:

『這是短短的火車?』

我與臺北捷運的第一次接觸就開始了...。

國小、國中、高中,從板南線通車到永寧、到南港;到內湖線通車;到新莊蘆洲線通車;再到信義線、松山線通車,眼裡漸漸看著捷運路線一步步擴大,『捷運』在臺北人心中地位也漸漸壯大。對我來說,臺北捷運或許不像紐約、巴黎、東京地鐵一樣歷史悠久且複雜,資歷淺的新捷運系統卻有大大發展的可能,二十多年的營運經驗,雖然還在持續發展,前面通車的路段卻開始多了點經典的味道,捷運的文化累積到了一定高度,是否有更多在視覺上發展的可能?希望可以跟著捷運一起進步。
關於識別
“屬於臺北的M”

Metro Taipei 作為台北捷運的品牌,又是國際地鐵聯盟的成員,識別上是否有更貼近各國地鐵標誌的造型,也能夠代表臺北捷運個性的標誌。​​​​​​​
高運量列車的車頭,馳騁在大部分的捷運路線,當月台的紅燈閃起,大家的頭也不自覺往邊邊看,一道光閃過,熟悉的列車就進站了。
路線
當捷運系統營運到一定程度時,大量的路線與系統交會的情況下,路線圖不僅是展現站與戰之間的連結,更重要的其實是各路線的轉乘層次。對我來說,一個系統的複雜程度也是展現了這個城市的魅力,路網圖的交會,讓人對這個城市產生無限的遐想,會想去思考那一個站體的龐大的程度,與路上人們行走的城市景觀。怎麼樣子的轉乘最省時間?又或是怎樣的轉乘能體會到最多路線的享受?一個路線圖往往能夠給出答案。

*註:繪製路線目前包含已通車與興建中路段,尚在規劃中的路線則不在範圍內(環狀線全線除外),興建中車站的名字為暫時。
白天模式(Light Mode)
黑夜模式(Dark Mode)
轉乘站

不同種路線、不同條交會、不同系統轉乘。藉由不同的視覺層次展現交會的魅力,有時一個捷運路線的複雜程度,正因為有不同轉乘方式而想讓人一探究竟。
車站資訊

現在的車站資訊因為通車時間早晚與地區站體不同,顯示方式與材質形成不統一的情況,在路線的顏色與車站名稱做區分,並把轉乘資訊做整合,在入口的顯示上也能夠更快的解讀出有幾條線交會。
其中,板南線 (Blue Line) 的"BL"縮寫,因為常常引人遐思,在只有與文湖線 (Brown Line)  同樣開頭為B的情況下,決定將B開頭給予板南線;BR則為文湖線。
本專案為自我練習之作,並非該企業之所用。
Taipei Metro Brand & Map Re-design 2020
Published:

Owner

Taipei Metro Brand & Map Re-design 2020

Taipei Metro Brand & Map Design 因為對於捷運的愛好而發起的自主練習作品 不代表任何立場。

Published:

Creative Fields